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电商模式 > 正文

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是什么)

作者:admin日期:2022-12-24 05:03:46浏览:508分类:电商模式

今天给各位分享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拼多多新零售现状

拼多多新零售现状解析:

数日前,拼多多发布了今年的Q2财报。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相较前几季度,拼多多的这份财报都十分华丽。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收入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可惜这份成绩单并不能用超常发挥来形容,而是多重因素促成下的“偶然事件”。

拼多多对于这份好成绩也显得底气不足,在对外发布会上坦诚取得高营收和高利润的原因,是受到各种支出成本大幅下降的因素影响,只是短期效益,所以这季度的业绩变得“好看”,不能当做未来效益的参考。

与此同时,业内外多数意见都认为拼多多的营收和用户规模都已触及天花板。三大营收来源之一的商品销售,Q2收入只有5070万元,同比下降97%。在过去几年里,拼多多都没有成功地推出新模式或新业务,造成这种原因或是拼多多自身的客群消费能力局限性,因此拼多多在探寻新的增长的路途上恐怕要走不少弯路。

除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拼多多平台本身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如若能改善相信拼多多能更稳当地走下去。

“省”出来的好成绩

这次拼多多利润有更好的表现,主要是体现为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下降。Q2财报中,拼多多二季度的营收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利润为人民币87亿元,同比增加335%。

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纷纷刮起降本增效风,拼多多在这方面也是下了“狠手”。一方面,部分项目减少了人员,精简了架构,并缩减了非必要开支;另一方面,部分烧钱明显的营销活动大幅削减,一些引流补贴、活动经费都被缩减。

另外还有因疫情导致计划内的项目延期了,差旅商务活动搁置了等意外因素的多种因素。最后在Q2运营费用约为148亿元,拼多多在整体经营费用占比环比实现了从62%到47%的大幅下降。

当然,并不是靠拼多多单方面的节省才有的高营收,作为消费者也在“省”。人们对日常消费中的各类“价格刺客”越来越不能忍,开始精打细算,捂紧了钱袋子。

不管如何对外宣称自己是全品类的电商服务平台,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里,拼多多的最大特点仍然是——便宜。于是,在经历疫情隔离封控,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的大环境下,拼多多主营类目——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得到了强劲增长,日化行业全品类同比增长110%。

今年,趁着各地疫情有所缓解,消费也在回升。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触底,第二季度就开始缓解复苏。抓住机会的拼多多,立马推出了新一波的百亿补贴。在当下这个确实惨淡的消费数据和消费信心情况下,拼多多的平台定位更容易实现业绩暴涨。

这在“主客”双方都节省下促成的好成绩,或许也差不多触摸到拼多多的业绩天花板了。

此次拼多多发布的财报中,并没有对外披露最新用户数据。拼多多在去年新晋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当时显示其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199 亿,实则这数据与阿里巴巴不上相下。

拼多多的月活数据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环比增长率早就从2018年10月之后,已经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近两年更加明显。

用户规模第一姑且不论,而拼多多的用户增长基本到顶却是不争的事实。凭借“砍一刀”这引流工具,拼多多新用户一度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砍一刀”停止之后,拼多多也陷入了用户增长的瓶颈。

当然不止是拼多多,对于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体量之后,那么增长放缓是一种必然,那么如果到这种阶段还在费力地去“拓新”就可能真的事倍功半。未来的用户营销重点已经从用户增长,转向留存值和年度平均客单价的增长。

2021财年,淘宝用户的年度平均客单价是9200元。2021年,拼多多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2810.0元,只有淘宝的三分之一,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目前看,不只是用户端,伴随拼多多地快速成长,商户端增长同步面临压力。社交裂变方式曾被视作营销新风口,但是随着拼多多本身流量剧增也出现了天花板问题。在商家免平台使用费的前提下,拼多多4%的货币化率已不低,若继续提升势必推高商家经营成本,并导致大量中小商家难以获取流量,因此未来提高的空间相对有限。

“偏科”问题严峻

不管是哪家综合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强势类目。例如天猫的美妆、鞋包和女装,京东的3C数码等。但不论哪家都会极力发展其他新兴业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阿里巴巴这些年直营业务在集团的占比不断提高,以盒马、大润发、天猫超市等为代表的直营业务的营收已占到国内零售总营收的40%以上。

另外京东这些年都在不动声色地布局大型商超、便利店、电商小店等。过去的三年,京东在实体上的投入超过了2万亿。

可惜拼多多在新业务扩张方面十分乏力,拼多多平台上,农产品和快消品两者相加的占比达到了68%,其他所有类目加一起的交易总额都不到三分之一。

实际上拼多多也一直有尝试在类目扩张上努力,只是实际效果不理想。例如这几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营销活动都把资源往数码家电,奢侈品的类目上大力倾斜。包括拼多多将原来的名品折扣频道更名为品牌馆,希望通过引入优质品牌和商家来完成平台的整体升级,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另外就是拼多多寄予厚望的多多买菜,持续投入费用到买菜业务后,希望借由高频的生鲜消费属性,也带动其他品类互补,形成“高频打低频”的结构。但现实是,厮杀两年余,多多买菜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大家都知道,下沉市场的利润比不上主流市场高。于是,拼多多努力提高客单价、打进主流市场,但这个策略也没有成功。大部分低消费力人群依然占据着金字塔的底端,这部分人的收入不会因为拼多多产品定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实际的统计来看,拼多多用户75%为女性,68%来自三四线城市,而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3%。虽然今天,拼多多试图将其推广到全网需要购物的用户,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人群依然以对价格敏感的女性为主。

就算产品变得高端了,可是消费者的消费力还是没能跟上,尽管拼多多的营收一直保持着增长,但客单价确实持续下降,2019年为51元,2020年则下降到43.5元,同比大幅下降了15%。

这些都不是刚发现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这几年来拼多多一直放任在野蛮生长的捷径上狂奔,一味地追求做大。可以说,除了用户和规模体量变大,拼多多上市以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错失了最好的三年转型期。

出海前景未明朗

此时此刻的拼多多已走过流量红利期,也迎来用户增长乏力、营收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 往前三个季度,拼多多营收分别为221亿、230亿和215亿,同比增速则分别为239%、89%和51%,明显增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拼多多为了维持增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坐船出海,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对于前两年外界就有推测拼多多的出海意图,拼多多都否认了。直至今年在业绩发布会上,拼多多的领头人陈磊亲自确认了这一事实。

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电商竞争激烈且获新成本及难度增加的现状下,出海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与同行相比,拼多多出海时间较晚。在包括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一众平台及行业已有像SHEIN这样的巨头存在的现状下,想打造平台型企业并脱颖而出绝非易事。阿里巴巴海外业务已经小有规模,旗下有速卖通、Trendyol等海外电商平台,也有海外批发业务。京东也上线了“京东全球贸”,上线初期为出海工厂和商家提供免佣金、免月租费等优惠服务政策。

拼多多出海业务一直在业界的揣测中保持着热度。平台运营模式预计和目前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SHEIN差不多。但与Sheln不同的是,拼多多并没有只做服装类目,而是做全品类平台,与国内一致。不能否认,拼多多出海的机会是挺广阔的,因为价格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招商方面,拼多多还沿用了此前吸引中小商家的方式,给出“0元入住、0扣点”的优惠。这个被拼多多寄予了希望的平台预计会在10月前上线。虽然目前拼多多的出海业务还没有明确的章程对外公布,但如今比较明确的是出海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

一方面在跨境供应链上,拼多多尚未提前准备好产业布局,从小小的货舱,到成本高企的航线和海运,无论哪个环节都将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供应链把控不好,都是覆顶的灾难。

另一方面就是出海无法避开的“本土化”问题。拼多多需要与当地用户习惯进行磨合,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国内各行业的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没少在“本土化”上栽跟头。

虽然拼多多业绩斐然,但是国内打法嫁接到国外一定会危险重重。便宜是拼多多的产品优势,但发展到后期,“廉价”、“便宜”的标签也会成了品牌化路上另一种阻碍。到时候拼多多是否会因此而水土不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仅就目前相关市场的格局和竞争来说,拼多多的出海之路任重而道远。

结语

对于Q2取得的好成绩,拼多多自身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手阿里和京东在Q2的表现也依然十分稳健。从长期视角来看,外部战争上,拼多多需要抵御的对手众多,无法专心地下沉市场攻城掠寨;内部战争上,商业的核心永远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平台品类丰富度、产品品质,甚至完善基础供应链能力,夯实平台价值,每一件都并非易事。

拼多多未来是继续当前的定位,还是转型发展,判断失误的话,也会像当初淘宝一样,将自己的市场和潜在客户拱手送人,培养出新的竞争对手。要守住自身的底盘,也并不一定比进攻简单。大浪淘沙,无论如何,如果拼多多能够冲破束缚,打造自己的品牌护城河,或许能够笑到最后也不一定。如今若想要维持外界的期待,陈磊还需要带领团队找到新的突破口。

拼多多“二类电商”新模式问世!淘宝应对乏力,京东更是捉襟见肘

时间飞快,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经济快速复苏,带给人们的“紧凑感”和“久别重逢”的生活压力。

疫情期间实体行业停滞不前, 电商不但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反而略微有种更加火热的趋势 。

疫情过后 拼多多更是立马举办了“五五购物节” ,表明为了重新激活人们的购买欲望,带动市场经济复苏,实则是为了占领市场。

打响电商行业恢复的“第一仗”也是为了给自己在之后超越京东做准备。

不过,京东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虽说前几日拼多多、京东两个平台斗得火热, 拼多多市值也曾一度超越京东。

但是“电商第二”岂是徒有虚名?该怎么超越的后来还是被一一超越了回来。 虽保住了“二当家”的地位,但是 这一仗也给京东带来不小的冲击, 同时还给京东敲响了警钟,后边一直有个拼多多“如狼似虎”的追赶,要时刻保持“警戒”心里,稳住电商第二这个名号。

京东也不慌张,因为他知道 马上就要到京东“618店庆”了, 这才是他“找回场子”最有力的回击,尽管前期有自家老总出轨事件,加上市值被超越的“危险日”,对京东打击还是蛮大的。但是相信京东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期待京东在之后的“618”店庆上“找回场子”。

经过这件事后,给人最大的惊喜,应该是拼多多这个“潜力股” ,短短5年的发展时间就敢和京东“叫板”,并且还不落下风,虽说京东在电商圈的实力也是公认的,但是就此发展下去超越京东应该问题不大,至于淘宝的位置上目前谁也撼动不了,但是以后就难说了。

拼多多敢迎战第一、第二两大电商平台没有实力是万万做不到的。 拼多多的优势在于他主打的市场是中、低消费者市场,这类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数基数大,且拼多多的价格优势与生俱来,非常符合这类市场,两者完美契合。 不仅网购用户在拼多多得到实惠,他对商家的入驻也是尽显便利。

“二类电商”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货源”模式正统化的专业术语 ,无货源大家都知道,是商家入驻时不需要自己囤货、发货,靠采集其它平台的商品上架自己店铺,然后加价出售,充当中间人赚取差价这么一种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淘宝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是淘宝开创、并在08年废弃的模式 。想不到现在已经要正统化了,这种模式利于商家的一点就是“0成本”开店,还不会限制ip,如果是个人的ip可以注册两家店,要是有营业执照的话则可以开5家之多,可以说保证了后期的收益。

另外,这类“二类电商”虽然“0成本”加入,但是店铺是否运转成功全靠自己的自主性,因为你全靠自己去打理、去摸索。 千万不要懒、不要嫌麻烦、更不要半途而废。 先试着经营,实在运营不懂可以找老师带。

最主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意识,网购的问题还需要网购的人来解决 ,相信大家平时都网购, 转变一下思维 就行。说难不难,说简单也是假的,看你们自己的选择了。

未来这种“二类电商”模式一定会有很多人加入进来,它不仅是优势,也是趋势。 接下来京东和淘宝会怎么应对拼多多这次的新模式,我感觉很有可能会效仿,大家怎么看呢?

困住五亿人的“陷阱”!源头就在你的手机里,快看手机里有它吗?

别被拼多多的“廉价”误导,6亿人陷入其中的“骗局”?引人深思

拼多多“硬核”运营模式曝光!京东:找到输的原因了,淘宝也没辙

电商误区!网购不只有淘宝!国内电商平台前五,他竟然垫底

拼多多是什么模式?

拼多多的运营模式是拼团,是一种全新的网购模式,它主要是靠用户向朋友、家人或邻居等发起拼团,以最低的价格拼到好的商品。用户可以将拼团的商品链接发给好友,如果拼团不成功,那么就会退款。

拼多多是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上线的一家专注于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优质商品。其中,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形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拼多多平台的商品已覆盖快消、3C、家电、生鲜、家居家装等多个品类,并以持续增长的速度,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优质商品。其中,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形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

更多关于拼多多是什么模式,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大家认为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哪里做的好

<strong>大家认为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哪里做的好具体如下:</strong>

1 、新电商模式——团购社交电商互联网快速发展后,比较大的免费流量场就是微博和微信。而拼多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是依靠微信平台进行社交裂变。以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在微信社交圈里发起团购,以拼团的方式收获一波又一波的新客户,积累出一个庞大的精准客户群!2、“百亿补贴”战略拼多多在占领了绝大部分的低端市场后,开始进军高端品牌。在黄峥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拼多多正在进行的百亿补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术动作。拼多多进行百亿补贴的目的,可以从消费者和商家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进入百亿补贴计划的商品基本上都是高端品牌,这样一来就可以吸引一波中高端的新客户,用补贴的方式让他们能够以稍微便宜点的价格购买商品,而这些商品必然是与商户合作之下,并没有达到底部价格,所以拼多多依旧能够收获一定的收益。可以说,这一招,扩展了拼多多的客户群体,打破了原本走低端阶层,也让拼多多有更多的销量,更多的盈利。3、 分销模式拼多多和京东不一样的一点那就是它是具有自营业务的电商平台,它自己是没什么产品的,拿出产品的是与它合作的商户,所以说,拼多多提供的没有别的,就是对产品的供给渠道和经销渠道进行整合

解构拼多多:从获客、留存、变现三个要素说起

核心观点写在最前:

1、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自身运营+腾讯流量蕴含着极高价值;

2、获客成本逐步走高、留存率尚可、变现途径多元化有待观察;

3、拼多多未来的产品和商品形态都有转型需求,但是路径不易;

4、当前看好;

如题所述,获客、留存、变现是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由此展开,最后探讨拼多多的当前估值和未来方向。

以下为正文

7月16号,拼多多更新了招股文件,每股16美元至19美元的价格IPO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将在此轮IPO中拟各增持2.5亿美元。

拼多多的崛起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在阿里、京东、唯品会、一号店、亚马逊巨头林立的中国电商行业中,在看似格局已定的环境里,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仅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巨头。

一、获客关键词:低价+爆款

1、拼多多急速膨胀,原因总结三点

-拼单、砍价,社交玩法带量;

-微信入口、小程序红利;

-淘宝转型,低价电商流量聚集;

如果将三个因素归类,前两个属于腾讯,第三个属于阿里。腾讯的电商梦从来没有停过,拍拍、易迅,京东、唯品会,尽管自家阵容看似强大,但对抗阿里却从未让对方感受到危机,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出现了动摇阿里根基的可能。

腾讯的流量优势自不必说,在向电商转化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找到除提供入口外更好方式,拼多多用拼单、砍价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小程序提升了H5页面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整个微信生态的可怕之处。

而阿里对天猫的侧重,则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 阿里电商部门的战略在向天猫靠拢,淘宝C店的低价产品甚至无法在搜索中展示。低价电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缺,而拼多多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低价电商”的刚需。

2、获客成本非常低廉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可知,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同样,每个MAU增长成本在18Q1也大幅提升48.3元。

获客成本有所提升,但因流量获取模式的特殊性,比起京东226元/人的价格,拼多多获客依然非常廉价。依靠低价+爆款,拼多多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3、获客的可持续性

从公众号起步,享受小程序红利,再加上拼团、砍价、免费拿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拼单天生带量模式下,自然流量在初期快速急速膨胀。如果用SM和GMV作对比,尽管季度Sell增幅超过GMV增长,但是17Q4。拼多多GMV已经突破758亿,这个杠杆非常划算。

但是问题来了 ,进入2018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升,未来如果想进步提高渗透率和MAU,获客成本必将继续提升。

借用招商总结的电商渗透率,拼多多目前已经超过京东、VIPS,渗透率在6月末达到了26.5%,已经为淘宝的一半水平,如果拼多多希望获得淘宝的渗透率和月活,那面临的压力之大和实现路径之难都摆在眼前。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并非天猫、京东核心群体。 从用户数据看,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市场上一个简单的认知说,拼多多用户=微信-淘宝。 模式、产品差异导致了使用人群不同 ,快速撸完了这一波,再想撸下一波,要么产品转型,要么模式改变,这过程中,都伴随着获客成本急速提升。

从内部看,若想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并不难,但是面临淘宝低价版、京东拼购,甚至手法相同的每日优鲜等公司外部竞争,除了继续加大营销、推高获客成本外,好的方法不多。

所以,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二、 留存

从电商30日留存率上来看,在最近的统计窗口中,拼多多指标不错。除了电商传统的优惠券、促销手段外,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是具备粘性的(薅羊毛上瘾),同时签到领现金、9.9特价、游戏福利,这些手段对于价格敏感群里的杀伤力非常强,留存也较为有效。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1)广告推广;

2)用户补贴;

先看它的广告营销:

大概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投了各种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核心作用是拉新。

再看用户补贴:

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里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拼多多的毛利率较高,和同业比起来,参考意义失真。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能抓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改变的创业者才能享受这样的红利,但是现实中极难找到。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三、 变现:现有模式可维持高增长,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转型

有量、有留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变现。拼多多在17年初砍掉了自营,走纯平台路线。两部分主要营收为线上服务(广告、数据、搜索)+手续费(支付佣金)。

现行模式下,假定Take rate不变,那么营收会跟随GMV增长。若想增加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来源,会衍生出三个问题:

-GMV如何持续扩大?

-供应链和消费金融能否起来?

-Take rate如何提升?

1、GMV提升根源在客单价和订单数

拼多多的标签是“低价+爆款”、“物流速度不敏感”、“价格敏感”。这和天猫、京东长期以来培育的电商核心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所以我判断拼多多对电商业的增量用户有很大贡献。

关于用户群呈现出两个问题:

1)自有用户尽管对价格敏感,但也存在购物体验提升的需求,拼多多将电商以外的用户拉进来,培养了基础的消费习惯后,这部分人的平台切换成本很低,随时可以走向淘宝和京东。公司并未拥有除价格外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台溢价。

2)截止18Q1,累计活跃买家已经达到2.94亿,但无论数据还是自身感受,拼多多对一二线城市居民渗透依然不足,换句话来说,对高客单价人群渗透不足。这会制约平台GMV增长。

当前拼多多的广告铺天盖地,高营销费用换来了高回报,截止18Q2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3.43亿,MAU达到1.95亿,一个季度获客近5000万,不可谓不高。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Q1 GMV为667亿,订单量为17亿,粗略计算客单价为38.9元,较2017年32元略有提升,但是比起京东和天猫200+的客单价来说,差距和提升空间共存。至于如何做,是留给管理层的问题。

2、B端和C端金融

互联网公司现在殊途同归,热闹了半天,最后都发现还是金融赚钱。仿照蚂蚁和京东金融,拼多多拓展的逻辑不难理解,面对B端供应链,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面对C端,拼多多的客单价对于做消费金融并非易事。商品绝对价值非常较低,比如20、30元的产品,用户购买决策会关心平贵与否,几乎在所有人的随机消费承受范围内,这不存在消费金融构建的场景。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都依靠电商流量壮大,拼多多若想通过消费业务拓宽变现路径,在当前商品导向中,较难实现。

3、Take rate:价格上不去,提升不易

GMV能上去,take rate上不去,增长仅是线性的。(take rate=营收/GMV,通常用来衡量平台型公司的收入与交易额之比)

18Q1的数据已经达到2.09%,较阿里3.66%依然有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实现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探讨如何提升之前,要分析为什么数据较低,这个拼多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单价低、毛利有限,商家按点击付费意愿弱

这种模式下,对于商品单价低的产品,商家长期付费推广动力很小。本身毛利低,再加上销售费用,整体而言付费较少。

-平台重点打造爆款,挤压了其他商家空间

以平台当前最大爆款“可心柔”纸巾为例,惊喜的价格几乎碾压了其他商家同类型产品。每个SKU的一项爆款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

分析了两点原因,其实背后的实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如果继续保持长久以来抓流量、薅羊毛的手段,那么消费金融无从做起、take rate提升不易、最终导致GMV有量无质。

提升GMV质量需要转型,这意味着要直插京东和淘宝的核心区,竞争加剧。

四、 拼多多有没有未来?

拼多多的未来在于 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变现提升、顺利转型而不被反杀。

前两点核心是用户增长和盈利模式,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决定了GMV依然会快速增长,但仅是线性而非指数增长。

不被反杀指向的是竞争格局,拼多多是腾讯电商业务的打手,专门对抗阿里,给流量给钱。拼多多有腾讯的流量护城河,所以自身的下线不会低,但要往上冲,想全面和淘宝竞争,我认为也不容易。

拼多多将“人、货、厂”三个要素中的“人”玩到极致。从“人找货”变身“货找人”。

问题是:既想收佣、又走C2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未来如何暂无判断,逻辑上并不自洽。

五、估值

假定拼多多18年GMV为4000亿人民币。

参考招商、国金、天风给出P/GMV估值方式,对标阿里(剔除非电商业务),给予拼多多P/GMV估值,即315.1亿美金(RMB@6.6),这可以理解为拼多多估值的上线。

天风综合阿里、京东P/GMV估值,拼多多对阿里为折价,对京东为小幅溢价,得出估值区间为180亿-240亿美元。

国金则没有剔除阿里的非电商业务,以阿里P/GMV=0.65计算,考虑到拼多多“去腾讯化”前景并综合电商格局,给予阿里的40%-60%折价,对应估值在155亿~233亿美元之间。

综上,估值中枢为200亿美金。 本周更新的招股信息显示,拼多多计划融资区间为200亿~240亿美元。

六、拼多多争议很大,看多看空都有道理

看多观点认为: 拼多多有微信流量这个无敌护城河,而不会再有第二家出现了,同时阿里体系无法进去。尽管当前平台充斥着低价、质量差的商品,但无法阻挡GMV的急速膨胀,产品和商品随着时间迭代,最终会走进“五环内”人群。

看空者认为: 拼多多充分使用了微信社交红利、近几年高速发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几乎没有竞争的商业环境。但是,没有自身的物流体系,多数商家把平台作为去库存渠道,当价格优势一旦失去,拼多多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另外因为默认商家刷单、引流量,GMV充满水分,泡沫被挤掉后估值会下调。

低价不是问题,但是缺乏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则会影响平台粘性和可持续性 。

拼多多膨胀极快,淘宝走过的坑,他上市后要全部再跳一遍。假货、质量差、购物体验导致客户流失,甚至面临各种诉讼风险。这些都是长期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远在问题。

当然,拼多多的壮大有自身存在的群众基础,毕竟对于三四五线小城市和乡村的大妈,拼多多更像是消费升级的产物而不是消费降级。这些大妈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厨房纸和毛球修剪器这种东西的,现在她们在通过拼多多买到这些从没用过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相比之下,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才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一个本来打算攒钱买日默瓦的苦逼白领,突然发现严选上有一款质量、造型都差不多,还是同一个代工厂生产的箱子,可能就直接抛弃日默瓦,转而买了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箱子。那这算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

当然,升级也好,降级也好,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和企业的价值观更挨不上边,一切都是满足需求而言,这只是公司战略的不同。 拼多多毕竟满足了一种需求,前景依然是看好的。

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是什么、拼多多新电商格局模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关灯